一位醫(yī)生的故事 喜歡解剖學
發(fā)布時間:2014-12-05
發(fā)布人:
健康報
選擇閱讀字號:[
大
中
小 ]
大一時上解剖課——55年前的事了,那情景依然清晰,歷歷在目——教解剖學的王老師講了下肢及足部骨骼,當時沒有幻燈片,只有掛圖或板書。令人驚愕的是,王老師面對著我們,卻用手拿著教鞭在背后指點掛圖,照樣準確無誤,如數(shù)家珍。那解剖圖,那足部小骨頭完全融入了王老師的腦子里,真可謂“指哪兒是哪兒”。
解剖學是臨床醫(yī)學的基礎,更是外科學的基礎。解剖就是行車路線,解剖不靈,寸步難行。
學解剖、記解剖、用解剖,有個不斷提高甚至升華的過程。開始肯定是工作需要,“被逼無奈”,靠死記硬背,或者編成順口溜,可以說是學解剖的“小兒科”。后來有了外科手術的實踐,圖譜上的解剖變成了鮮活的人體器官組織,并經(jīng)反復印證已然成為自己手下的“解剖學”。再后來,解剖已經(jīng)刻在了腦子里,并且是3D立體,可動可變,活現(xiàn)于心了。
這不正是從一般解剖學到臨床解剖學,再到數(shù)字解剖學、“虛擬人”的形成和發(fā)展過程嗎?只不過,計算機技術幫助我們實現(xiàn)了這一向往。
我喜歡解剖學的另一個理由是豐富形象思維,訓練記憶能力。無論如何實踐和聯(lián)想,解剖仍然是要強制化記憶的,并且要反復增強、鞏固。有一次我在復興門地鐵站,看到那張地鐵線路圖與盆底解剖圖何其相似!立馬拍下,插入解剖學課件中,效果甚佳:解剖就是行車路線!
無論你多么熟悉解剖,也還是應該不斷翻閱解剖書。辦公室、書房、臥室,所有你呆的地方都要放一兩本解剖書,隨時可得,隨時可查:解剖就是生命線!
那次講保留盆腔自主神經(jīng)的根治術,說到辨識神經(jīng)很難,解剖保留神經(jīng)更難。我說有三種情況:一是手下有神經(jīng),腦中無神經(jīng)——手下的神經(jīng)不一定是神經(jīng);二是腦中有神經(jīng),手下無神經(jīng)——手下工夫不及;三是腦中有神經(jīng),手下也有神經(jīng)——這就對了。
解剖學是臨床醫(yī)學的基礎,更是外科學的基礎。解剖就是行車路線,解剖不靈,寸步難行。
學解剖、記解剖、用解剖,有個不斷提高甚至升華的過程。開始肯定是工作需要,“被逼無奈”,靠死記硬背,或者編成順口溜,可以說是學解剖的“小兒科”。后來有了外科手術的實踐,圖譜上的解剖變成了鮮活的人體器官組織,并經(jīng)反復印證已然成為自己手下的“解剖學”。再后來,解剖已經(jīng)刻在了腦子里,并且是3D立體,可動可變,活現(xiàn)于心了。
這不正是從一般解剖學到臨床解剖學,再到數(shù)字解剖學、“虛擬人”的形成和發(fā)展過程嗎?只不過,計算機技術幫助我們實現(xiàn)了這一向往。
我喜歡解剖學的另一個理由是豐富形象思維,訓練記憶能力。無論如何實踐和聯(lián)想,解剖仍然是要強制化記憶的,并且要反復增強、鞏固。有一次我在復興門地鐵站,看到那張地鐵線路圖與盆底解剖圖何其相似!立馬拍下,插入解剖學課件中,效果甚佳:解剖就是行車路線!
無論你多么熟悉解剖,也還是應該不斷翻閱解剖書。辦公室、書房、臥室,所有你呆的地方都要放一兩本解剖書,隨時可得,隨時可查:解剖就是生命線!
那次講保留盆腔自主神經(jīng)的根治術,說到辨識神經(jīng)很難,解剖保留神經(jīng)更難。我說有三種情況:一是手下有神經(jīng),腦中無神經(jīng)——手下的神經(jīng)不一定是神經(jīng);二是腦中有神經(jīng),手下無神經(jīng)——手下工夫不及;三是腦中有神經(jīng),手下也有神經(jīng)——這就對了。